目前分類:佛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  八正道是佛初轉法輪所說,是三十七道品中實踐法門的方法,是四諦法中的道諦,能夠斷煩惱,是學佛人皈依三寶以後要走的道路,是修行從迷到悟的基本法門。

 八正道的名稱是:

  (1)正見~正當的見解。

  (2)正思惟~正當的思想。

  (3)正語~正當的言語。

  (4)正業~正當的行為。

  (5)正命~正當的活命。

  (6)正勤~正當的精進。

  (7)正念~正當的意念。

  (8)正定~正當的禪定。

 

依據〈大昆婆沙論〉所說:〔由正見故,起正思惟;由正思惟,故得正語;由正語故,復得正業;由正業故,復得正命;由正命故,發起正勤;由正勤故,便起正念;由正念故,能起正定。〕在日常生活中,若能如是啟發自己,認真實行體驗這八正道,便能趨向解脫自在的境界。

 

第一、正見

人生要有正確的見解或正確的觀念,修學佛法的人,正見更為重要。《勝鬘經》說:〔非顛倒見,是名正見。〕如果人生終日妄想顛倒,這叫做想倒、見倒、心倒,主要的就是沒有正見。《華嚴經》上說:〔正見牢固,離諸妥想。〕所以要想遠離妥想和顛倒見,就要正見牢固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〔正見是智慧。〕其實正見就是真正的智慧,什麼是真正智慧?若以學佛修行證果的聖者來說,要得到無漏的無分別智,見到四諦的真理,方可石為正見。有了正見的智慧,才能觀察到世間萬法的現象果報,都是由因緣和合所生起,都是在緣聚緣散的生滅變異中,也是人生無常苦空的實相。

 

第二、正思惟

既見四諦之理,了知世界人生的真相,的確都是無常苦空,再加上正思惟的意志,令真智慧增長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〔由正見增上力故,所起的無瞋恚,無害想,是為正思惟。〕若人能修慈心,可止瞋恚想,能修悲心,可止害他想。若能夠無瞋無害,則心清淨,具足柔軟,這必須正見有力,其正思惟,才能作到。

 

第三、正 語

就是正當的言語,善良的口業。例如不妄言、不綺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;必須說話真實,不花言巧語,不離間語、不粗惡語;說真實語、說正直語、說稱讚語,以及說柔軟語,這些都是正話。能時常說正話,令人生信心,令人生歡喜,對人有利益。

 

第四、正業

是指身業正當的行為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〔或於住時,於己追求衣服等事,苦行若住,若生若臥,廣說乃至若解勞睡,正如而住,是名正業。〕即指生活習慣,有好規律,就是正業。於十善業中,遠離殺生、不與取、邪淫等業,名身正業。

 

第五、正命

指正當謀生活命的方式,捨離咒術等邪命,如法求衣求食等諸生活資具,例如對經濟來源要合理,道德應重視,社會要和諧,感情要淨化,如是等活命,是為正命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二十九中說:〔如法追求衣服、飲食、及至什物,遠離一切起邪命法,是名正命。〕例如開賭場、屠牢場、或販賣殺生用具等,以此謀生,都非正命。

 

第六、正勤

精而不雜、進而不退,就是努力斷惡修善。經上說:〔在家懶惰,失於俗利;出家懈怠,喪於法寶。〕而在《正法念處經》卷四十三更說:〔懈怠是一切惡道之根本,是生死之種子,世間一切苦惱,皆由此而生。〕欲斷生死縛者,應當精進,捨離懈怠。

 

第七、正念

又作諦意。即是指正道清淨意念,不生雜染邪念,正念諦觀〔身受心法〕四念處觀:

  1、觀身不淨~諦觀身內,充滿糞尿,涕唾不淨,眾穢所集,不應貪愛,妄生執著破除我身愛執,藉此修行淨道。

  2、觀受是苦~諦觀世界苦樂感受,無非是苦。生老病死,固然是苦,當快樂變幻消逝時,亦是無常,因此佛說:〔樂壞名為懷苦。〕是故〔應觀人生是苦〕。

  3、觀心無常~即諦觀此心,念念生滅,時時變遷,猶如猿猴野馬,難以駕馭,心念變化無常,忽而天堂地獄,忽而惡鬼畜生,故應〔觀心無常〕。

  4、觀法無我~諦觀諸法,因緣所生,皆與自性。諸法如幻如化,自體了不可得。五欲塵勞,世間萬物,無一自主,故日〔觀法無我〕。

 

第八、正定

收攝散亂身心,令心專注一境,以培養智慧的能源,充實悟道的方便,故名正定。

 

 

 

以上這八正道法門,雖然是學佛人皈依三寶之後要走的正道,但無論是何種信仰,應該都能適用,多一些知識,多一些秘技,總是好事一樁

 

 

摘自智海長老


ROB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若有個朋友到你家拜訪

手上帶個禮物

ROB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金剛經稱得上是一部困難的經典,但它的困難應被視為是因為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,它必須親自去體驗才能得知,而無法透過文字和思想的鑽研而得知。由於金剛經所談論的是成道的境界,是涅湟盤的終極境界,是那個不可言說的境界,所以它在文字結構上顯得艱澀,實非得已。

摘錄

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須菩提,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「不也。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說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(懂嗎?後面有解釋)

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不足為難,若當來世後五百歲,其有眾生,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所以者何?我相,即是非相;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(懂了沒??)

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,如是!若復有人,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,甚為希有。(沒錯,但大部分是看不懂,或懶的看)

何以故?須菩提!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須菩提!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(非A即為A)(換個角度想,是A真為A嗎)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,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,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(多則少,少則多,你覺得很多就不多,你覺得沒什摸就很多)   

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何以故?一切有為法,如夢、幻、泡、影;如露,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(解答)

感想是自己的,收穫是自己的,懂了也是自己的


ROB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六度萬行是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。其中,“六度”又稱“六波羅蜜”,指六種修成功德的要點。而“萬行”則是對六度的實踐。 “六度”即六種功德,如能貫徹地完成,便能成佛。每種功德均能去除一種特定的業障。
  • 佈施: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。除了財物的佈施 (財佈施) 外,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(法佈施) 和信心的給予 (無畏佈施)。佈施能除去貪慳。
  • 持戒:恪守戒律 (如五戒,十戒) 等。另外捨己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。持戒能除去惡業。
  • 忍辱:不把任何對自己或教義的侮辱或攻擊放在心上、坦然面對苦難,以及培養耐性。忍辱能除去瞋恚。
  • 精進:簡而言之,就是勤勞地修行。精進能除去懈怠。
  • 禪定:心無雜念,不為俗物迷惑顛倒。禪定能除去散亂。
  • 般若:增進對佛法的瞭解、增長智慧。般若能除去愚癡。

在行六度時,不能另有目的 (例如佈施不能以追求地位、福報、名譽為目的),作成的功德方能稱為波羅蜜.

ROB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